2023年下半年以来,国内官方英文媒体一致用拼音“Xizang”替代“Tibet”,统战部官方账号“统战新语”曾发文详解改名逻辑(拜见)。
拼音“Xizang”已被《美国传统词典》录入,但从传达实践来看,拼音依然“传不开”,承受规模非常有限。从地震报导来看,干流外媒均运用“Tibet”,无一运用拼音。
一、媒体报导首先要考虑明晰达意(clarity),Tibet沿袭已久,辨识度极高,拼音令一般英文读者不知所云,因而简直不可能在外媒新闻标题和正文中见到“Xizang”的身影。
二、西方干流外媒不肯跟着我国言语拾人牙慧,乃至用了拼音还有危险。上一年12月,大英博物馆(British Museum)因在展览中运用“Tibet orXizangAutonomous Region”这一表述,遭到一些集体的反对,要求博物馆抱歉并更正。大英博物馆表明回绝。相似的工作在法国也发生过。
在世界政治舞台,各种地名总是反常灵敏的。尤其在谈判桌上,我方坚持用拼音,他人坚持用英文,你来我往,如同聊的不是一个地儿,好不热烈!
在对外传达实践层面,形容词“Tibetan”仍有用武之地,比方藏羚羊(Tibetan antelopes)、藏传佛教(Tibetan Buddhism)等等。当这些词与“Xizang”一起出现时,也挺热烈。
遍观国内外英文报导,用“Tibet”仍是用“Xizang”,或许很难跨过政治达到一致,但“Chinas western treasure house”似乎是一致,好听又好懂,无妨记住。
下一篇:中产家庭偏心的高端运动品牌引荐